1845年,“死亡”氣息籠罩了愛爾蘭的馬鈴薯田。幾乎一夜之間,葉片枯萎、薯塊腐爛發黑。這場災難持續數年,致100多萬人餓死、200多萬人逃亡。而這一切的元兇,正是當時還未被人類認知的“疫霉菌”。
所以,我們稱之為“疫”的流行性病害,不僅危害人類、動物,連田里的莊稼,也難逃它的“毒手”!
疫霉菌的繁衍方式
疫霉菌可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。無性繁殖依靠菌絲、孢子囊和游動孢子。菌絲就像它的“手腳”,使其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蔓延并不斷吸收養分。孢子囊則是它的“繁殖炸彈”,溫暖潮濕環境下,孢子囊1-2天就能成熟。成熟后會從菌絲上脫落,隨氣流傳播。而游動孢子則在孢子囊內分化形成,孢子囊成熟后一次性可釋放幾個至幾十個游動孢子,再借助流水進行遠距離傳播。有性繁殖需兩個不同交配型的菌株交配才能進行有性生殖,自然條件下非常少見。
它的入侵計劃
疫霉菌偏愛作物的“薄弱環節”,如剛萌發的幼芽、幼苗莖基部、發育中的果實、葉片等,容易引發疫病、果腐、根腐、立枯等病害。
疫霉菌可在土壤中潛伏數年,環境適宜時開始“作亂”。其孢子囊或游動孢子會借助風、水流落到目標部位,附著后釋放酶類物質分解作物細胞壁,開始入侵。入侵后作物塊莖出現褐色凹陷斑,切開后內部呈海綿狀腐爛;根部變褐、軟化,失去吸收水肥能力;葉片會出現暗綠色水漬狀病斑,導致軟化腐爛,內部可見白色菌絲。后期,疫霉菌菌絲在植物體內瘋狂蔓延,汲取營養,并形成新的孢子囊開始下一輪傳播。
百香果果實染病(疫病) 草莓根部染病(根腐病)
為何常規殺菌劑失效
疫霉菌屬于卵菌綱(Oomycetes),非真正意義上的真菌,但在科學研究和防治上常被當作真菌來處理。二者存在核心差異:其細胞壁成分為纖維素,真菌則是幾丁質;細胞結構為二倍體,真菌為單倍體。這導致針對真菌細胞壁合成(如幾丁質合成抑制劑)或核分裂(如單倍體靶向性藥劑)的常規殺真菌劑,對它效果甚微,就像用針對細菌的青霉素治不好感冒病毒一樣。因此,防治策略必須“對癥下藥”。
防控措施
農業防治:
1、優先選抗病品種,減少疫霉菌侵染機會;
2、起高壟、挖深溝,確保雨后田間無積水,直接破壞疫霉菌的“水路運輸”;
3、采取滴灌、滲灌,避免大水漫灌,降低濕度;
4、與水稻、玉米、蔥蒜等非寄主作物進行2~3年輪作,避免土壤中疫霉菌積累;
5、調整播種時間,盡量避開作物最易感病的生育階段與當地多雨時段相重合。
生物防治:
1、接種有益微生物,搶占先機。在播種或移栽時,通過拌種、灌根或撒施微生物菌產品,補充哈茨木霉菌、枯草芽孢桿菌、放線菌等“天敵”,讓“微生物保鏢”提前占領生存空間。
2、增強作物“免疫力”,海藻提取物、腐植酸等,可促進作物根系生長,讓根系更健壯。搭配太抗?(幾丁聚糖),誘導作物自身免疫力,提高抗逆性。
3、針對已出現輕微發病的地塊,可使用哈茨木霉菌、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,并治療時適當提高用藥頻率或用藥濃度。
疫霉菌雖難纏,但只要我們順應土壤生態規律,通過生物防治激活“微生物同盟軍”,再配合基礎的農業、物理措施,就能構建起健康可持續的防控體系。
END
特普生物致力于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解決方案,從源頭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,始終秉持“植物健康我健康”的使命,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。歡迎致電全國技術服務熱線400-836-1866垂詢!
更多資訊請關注服務號“特普生物農業”